中草药
接口调用 意见/报错
登录 / 注册
中草药

中草药

关键字:


皂角刺

【出处】出自《本草衍义补遗》。

【拼音名】Zào Jiǎo Cì

【英文名】Chinese Honeylocust Spine, Spine of Chinese Honeylocust

【别名】皂荚刺、皂刺、天丁、皂角针、皂针。

【来源】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皂荚的棘刺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Gleditsia sinensis Lam.[G.horrida Willd.]2.Gleditsia japonica Miq.[Ghorrida(Thunb.)Makino]
采收和储藏:全年可采,但以9月至翌年3月间为宜,切片晒干。

【原形态】
1.皂荚 乔木,高达15cm。刺粗壮,通常分枝,长可达16cm,圆柱形。小枝无毛。一回偶数羽状复叶,长12-18cm;小叶6-14片,长卵形、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3-8cm,宽1.5-3.5cm,先端钝或渐尖,基部斜圆形或斜楔形,边缘有细锯齿,无毛。花杂性,排成腋生的总状花序;花萼钟状,有4枚披针形裂片;花瓣4,白色;雄蕊6-8;子房条形,沿缝线有毛。荚果条形,不扭转,长12-30,宽2-4cm,微厚,黑棕色,被白色粉霜。花期4-5月,果期9-10月。
2.山皂荚 乔木,高可达25m。刺略扁,长5-10cm,常有分枝。幼枝淡紫色。一回偶数羽状复叶,长25-30cm;小叶8-12对,长椭圆形或卵状长椭圆形,长l-4cm,全缘或有疏圆齿,上面有光泽,中助上有短柔毛,下面无毛;长枝上为二回偶数现状复叶,有3-6对羽片;小叶5-10对,狭卵形、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;叶轴有短柔毛。细长总状花序;花有短梗;杂性异株,花黄绿色;雄蕊花瓣椭圆形,雄蕊8;两性花的雄蕊较小。荚果长25-30cm,宽2-3.5cm,扭曲,并有泡状隆起,种子靠近中部;种子卵状椭形,稍扁,栗褐色。花、果期6-11月。

【生境分布】
生态环境:1.生于路边、沟旁、住宅附近。
2.生于山地林中。
资源分布:1.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南、以及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2.分布于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山东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河南等地。

【性状】
性状鉴别 完整的棘刺为主刺及l-2次分枝;扁圆柱状,长5-18cm,基部粗8-12mm,末端尖锐;分枝刺螺旋形排列,与主刺成60°-80°角,向周围伸出,一般长约1-7cm;于次分枝上又常有更小的刺,分枝刺基部内侧常呈小阜状隆起;全体紫棕色,光滑或有细皱纹。体轻,质坚硬,不易折断。商品多切成斜薄片,一般是长披针形,长2-6cm,宽3-7mm,厚l-3mm。常带有尖细的刺端,切面木质部黄白色,中心髓部松软,呈淡红色。质脆,易折断,无臭。味谈。以片薄、纯净、无核梗、色棕紫、切片中间棕红色、慷心者为佳。
显微鉴别 刺的横切面:最外一层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。皮层薄,有的薄壁细胞合少量淀粉粒。中柱鞘处有厚壁纤维和厚壁细胞断续环列。薄壁细胞常合草酸钙方晶或簇晶。韧皮部呈新月形,极小。木质部发达,由木化的木薄壁细胞、纤维和导管组成。髓宽广,占整个断面的一半以上,髓细胞大形,不规则,常合少量棕色物质。
粉末特征:棕褐色,纤维性。①表皮细胞有棕色内含物及小颗粒状晶体,表面观可见气孔。②中柱鞘纤维多碎断,徽黄色,壁厚,胞腔不明显,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,直径17-22μm,簇晶直径6-8μm,形成晶鞘纤维。纤维束厚壁性,分隔纤维,薄壁性纤维有的具单纹孔。③木薄壁细胞方形或类多角形,具纹孔。④有螺纹导管及具缘纹孔导管碎片散在。⑤髓细胞大形,具众多单纹孔。

【化学成份】含黄酮甙、酚类、氨基酸。黄酮类化合物为黄颜木素(fustin即3,7,3,4,-四羟基双氢黄酮)、非瑟素(fisetin即3,7,3,4-四羟基黄酮),并含有无色花青素。

【药理作用】
抗癌作用:1.体外试验,热水浸出物对JTC-26抑制率为50-70%。 更多:https://www.bmcx.com/
2.体内实验,对浊鼠肉瘤-180有抑制活性的作用。煎剂用平板打洞法,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有抑制作用;水浸剂60g/kg灌胃对肉瘤-180的抑制率为32.8%。

【鉴别】
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1g,加乙醇20ml,置水浴上回流15min,滤过。取滤液lml,加镁粉少量与盐酸3-4滴,显红色。
(检查黄酮)

【炮制】拣去杂质;用水浸泡,润透后切片,晒干。

【性味】辛;温

【归经】肝;肺经

【功能主治】消毒透脓;搜风;杀虫。主痈疽肿毒;瘰疬;疮疹顽癣;产后缺乳;胎衣不下;疠风
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3-9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醋煎涂,或研末撒,或调敷。

【注意】《本草经疏》:凡痈疽已溃不宜服,孕妇亦忌之。

【各家论述】
1.《医学入门》:皂刺,凡痈疽未破者,能开窍;已破者能引药达疮所,乃诸恶疮癣及疠风要药也。
2.《本草纲目》:皂荚刺治风杀虫,功与荚同,但其锐利直达病所为异耳。
3.《本草汇言》:皂荚刺,拔毒祛风。凡痈疽未成者,能引之以消散,将破者,能引之以出头,已溃者能引之以行脓。于疡毒药中为第一要剂。又泄血中风热风毒,故厉风药中亦推此药为开导前锋也。沈氏曰,皂荚刺宜用头刺极尖锐者佳,刺下节如枝硬(梗)者,力薄不及也。姚继元云,治疠风癞疾,风癣风疮,搔痒风屑,与苦参同用,其力更倍。
4.《本经逢原》:角刺治痘疹气滞,不能起顶灌脓者,功效最捷,而气虚者慎勿误用,恐透表过锐,反生虚泡也。若血滞不能起顶灌脓,叉需鲮鲤,当非角刺所宜。丹方治大风恶疾,眉落鼻崩,用皂角刺三斤烧灰为末,食后煎大黄汤,调一匕服之,不终剂而愈。肿疡服之即消,溃疡服之难敛,以其性善开泄也。
5.《本草图经》:m醋熬嫩刺针作浓煎,以敷疮癣。
6.杨士瀛:能引诸药上行,治上焦病。
7.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治痈疽已溃,能引至溃处。
8.《本草纲目》:治痈肿,妒乳,风疠恶疮,胞衣不下,杀虫。
9.《本草崇原》:去风化痰,败毒攻毒。定小儿惊风发搐,攻痘疮起发,化毒成浆。
10.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风热疮疹,并能通乳。
11.《药材学》:治扁桃体炎。

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诚华便民查询

1、长按上方二维码,保存至手机相册;
2、进微信扫一扫,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。
联系我们
接口调用 | 联系我们
CopyRight © 2004-2024 便民查询网 All Rights Reserved
闽ICP备2020022420号-1 闽B2-20210351
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