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草药
小龙胆草
(本站不涉及文章中商品销售,敬请周知。)
【出处】出自《云南中草药》
【拼音名】Xiǎo Lónɡ Dǎn Cǎo
【别名】青鱼胆草、雪里梅、小内消、细龙胆、凤凰花、小雪里梅、寒风草、小青鱼胆、小酒药花根、星秀花、血龙胆、青鱼胆、疔药、小龙胆、傍雪开、龙胆草、胆草、穿山七、九月花、草龙胆
【来源】
药材基源:为龙胆科植物红花龙胆的根及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entiana rhodantha Franch.ex Hem-sl.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多年生草本,高20-50cm。根数条从生,稍肉质。茎直立,数个丛生,基部略呈方形,紫色或绿色,节稍膨大。基生叶呈莲座状,椭圆形、倒卵形或卵形;茎生叶对生,几无柄;叶片革质,卵状三角形,长1.5-2.5cm,宽0.8-1.2cm,先端渐尖或急尖,基部多少抱茎,边缘具细锯齿,两面无毛;具3出脉。花单生于枝顶或叶腋,无花梗;花萼筒状,膜质,简长7-13mm,脉具狭翅,花萼5裂,裂片线状披针形;花冠淡红色,带紫色条纹,长3-4.5cm,5裂,裂片卵形或卵状三角形,褶不对称,宽三角形,先端具细长的流苏;雄蕊5,着生于花冠筒下部,花丝丝状,长短不等,花药椭圆形;于房椭圆形,长约1cm,柄长4-5mm,花柱丝状,柱头2裂。蒴果内藏或仅先端外露,长椭圆形,长2-2.5cm,果柄长约2cm。种了淡褐色,近圆形,具狭翅。花、果期10月至翌年2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1800m的高山灌丛中,或林边草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河南、湖北、广西等地。
【性状】
性状鉴别 全草长30-80cm。细根表面棕褐色,可见栓皮样剥落,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中央有黄白色木心。茎具棱,直径1-2mm,节间长1.5-5.5cm,基部表面紫棕色,向上棕绿色至淡黄绿色,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中空,髓腔周围可见白色髓。叶对生,脱落或皱缩,展平后呈卵形或卵状三角形,边缘具不整齐细锯齿,上面发绿色或黄绿色,下面浅黄绿色。花单生于枝端或上部叶腋,花冠淡紫色或浅黄棕色,有紫色条纹。果实狭长,2瓣裂。气香,味苦。
显微鉴别 很横切面:外皮层及内皮层薄壁组织均已脱落。最外为内皮层,每一内皮层母细胞内含数个至10多个子细胞。韧皮部较宽广,外侧薄壁细胞大,含油滴及淀粉粒;内侧细胞小,多皱缩;径向散列少数筛管群。形成层不明显。木质部导管单个或数个成群,径向排列,木纤维发达,壁厚,木化。中央无髓。 更多:https://www.bmcx.com/
茎横切面:类方形,角隅处有棱翅,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。皮层狭窄,内皮层凯氏点明显,中柱鞘1列细胞,维管束双韧型。外侧韧皮部狭窄。形成层不明显。木质部宽广,木纤维发达,壁厚,木化,排列紧密;导管多角形。内侧韧皮部明显。中央有髓髓腔。
叶横切面:上、下表皮细胞各1列,外被角质层,具锯齿样小突起。栅栏组织细胞2列,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。中脉明显向下突出,维管束双韧形。
叶表面观:上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,细胞中央有短小的乳头状突起,向外分散有明显的角质层纹理。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深波状弯曲,具角质层纹理,气孔较多,不等式。
【化学成份】全草含正三十一烷(n-hentriacontane),正三十二烷酸乙酯(n-dotriacontanoic acid ethyl ester),正三十二烷酸(n-dotriacontanoic acid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[1];另含有当药苦甙(swertiamarin),金吉甙(kingiside),当药甙(sweroside),8-表金吉甙(8-epikingiside),红花龙胆种甙(rhodenthoside)A[2],齐墩果酸(oleanolic acid)[3]。
【性味】苦;性寒
【归经】心;肺;胃;大肠经
【功能主治】清热利湿;凉血解毒。主肺热咳喘;痨嗽痰血;黄疸;痢疾;便血;小便不利;产褥热;小儿惊风;疳积;疮疡肿毒;烧烫伤;蛇咬伤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10~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膏外涂。
【各家论述】
1.《云南中草药》:消炎止咳。治肺结核,淋巴结核,支气管哮喘,实热喘咳,小便不利,小儿疳积,火眼,黄疸型肝炎。
2.南川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清热,除湿,解毒,止痛,健胃。治药毒,发痧肚痛,腰痛,子宫内膜炎,黄疸,胃痛,消化不良。
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
【拼音名】Xiǎo Lónɡ Dǎn Cǎo
【别名】青鱼胆草、雪里梅、小内消、细龙胆、凤凰花、小雪里梅、寒风草、小青鱼胆、小酒药花根、星秀花、血龙胆、青鱼胆、疔药、小龙胆、傍雪开、龙胆草、胆草、穿山七、九月花、草龙胆
【来源】
药材基源:为龙胆科植物红花龙胆的根及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entiana rhodantha Franch.ex Hem-sl.
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【原形态】多年生草本,高20-50cm。根数条从生,稍肉质。茎直立,数个丛生,基部略呈方形,紫色或绿色,节稍膨大。基生叶呈莲座状,椭圆形、倒卵形或卵形;茎生叶对生,几无柄;叶片革质,卵状三角形,长1.5-2.5cm,宽0.8-1.2cm,先端渐尖或急尖,基部多少抱茎,边缘具细锯齿,两面无毛;具3出脉。花单生于枝顶或叶腋,无花梗;花萼筒状,膜质,简长7-13mm,脉具狭翅,花萼5裂,裂片线状披针形;花冠淡红色,带紫色条纹,长3-4.5cm,5裂,裂片卵形或卵状三角形,褶不对称,宽三角形,先端具细长的流苏;雄蕊5,着生于花冠筒下部,花丝丝状,长短不等,花药椭圆形;于房椭圆形,长约1cm,柄长4-5mm,花柱丝状,柱头2裂。蒴果内藏或仅先端外露,长椭圆形,长2-2.5cm,果柄长约2cm。种了淡褐色,近圆形,具狭翅。花、果期10月至翌年2月。
【生境分布】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1800m的高山灌丛中,或林边草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河南、湖北、广西等地。
【性状】
性状鉴别 全草长30-80cm。细根表面棕褐色,可见栓皮样剥落,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中央有黄白色木心。茎具棱,直径1-2mm,节间长1.5-5.5cm,基部表面紫棕色,向上棕绿色至淡黄绿色,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中空,髓腔周围可见白色髓。叶对生,脱落或皱缩,展平后呈卵形或卵状三角形,边缘具不整齐细锯齿,上面发绿色或黄绿色,下面浅黄绿色。花单生于枝端或上部叶腋,花冠淡紫色或浅黄棕色,有紫色条纹。果实狭长,2瓣裂。气香,味苦。
显微鉴别 很横切面:外皮层及内皮层薄壁组织均已脱落。最外为内皮层,每一内皮层母细胞内含数个至10多个子细胞。韧皮部较宽广,外侧薄壁细胞大,含油滴及淀粉粒;内侧细胞小,多皱缩;径向散列少数筛管群。形成层不明显。木质部导管单个或数个成群,径向排列,木纤维发达,壁厚,木化。中央无髓。 更多:https://www.bmcx.com/
茎横切面:类方形,角隅处有棱翅,表皮细胞外被角质层。皮层狭窄,内皮层凯氏点明显,中柱鞘1列细胞,维管束双韧型。外侧韧皮部狭窄。形成层不明显。木质部宽广,木纤维发达,壁厚,木化,排列紧密;导管多角形。内侧韧皮部明显。中央有髓髓腔。
叶横切面:上、下表皮细胞各1列,外被角质层,具锯齿样小突起。栅栏组织细胞2列,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。中脉明显向下突出,维管束双韧形。
叶表面观:上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,细胞中央有短小的乳头状突起,向外分散有明显的角质层纹理。下表皮细胞垂周壁深波状弯曲,具角质层纹理,气孔较多,不等式。
【化学成份】全草含正三十一烷(n-hentriacontane),正三十二烷酸乙酯(n-dotriacontanoic acid ethyl ester),正三十二烷酸(n-dotriacontanoic acid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[1];另含有当药苦甙(swertiamarin),金吉甙(kingiside),当药甙(sweroside),8-表金吉甙(8-epikingiside),红花龙胆种甙(rhodenthoside)A[2],齐墩果酸(oleanolic acid)[3]。
【性味】苦;性寒
【归经】心;肺;胃;大肠经
【功能主治】清热利湿;凉血解毒。主肺热咳喘;痨嗽痰血;黄疸;痢疾;便血;小便不利;产褥热;小儿惊风;疳积;疮疡肿毒;烧烫伤;蛇咬伤
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10~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膏外涂。
【各家论述】
1.《云南中草药》:消炎止咳。治肺结核,淋巴结核,支气管哮喘,实热喘咳,小便不利,小儿疳积,火眼,黄疸型肝炎。
2.南川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清热,除湿,解毒,止痛,健胃。治药毒,发痧肚痛,腰痛,子宫内膜炎,黄疸,胃痛,消化不良。
【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诚华便民查询
1、长按上方二维码,保存至手机相册;
2、进微信扫一扫,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。
1、长按上方二维码,保存至手机相册;
2、进微信扫一扫,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。